唱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滁州经开区“十三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2020-11-23 11:10 作者:经开区管委会站管 来源: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阅读: 字体【  

时间是考量一切事物的参照系。2016—2020年,这个重要的时间片段,见证了滁州经开区的风雨历程。

这5年,在波澜壮阔的变革中,滁州经开区在时代发展浪潮中书写蓬勃发展的精彩乐章,积淀下深沉的记忆。

这5年,滁州经开区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嘹亮号角,抢抓机遇、全面布局,激发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作为安徽“东大门”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5年来,滁州经开区按照滁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在2019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名列安徽省第3位,连续三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对滁州经开区来说,“五年规划”是度量发展步伐的路碑,也是记录奋斗者足迹的载体。数字,是见证成长的重要刻度,“十三五”以来(截至2019年),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82.3%,达到354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增长48.8%,跨越了50亿元台阶;外贸进出口总量增长156%,超过20亿美元。

尤其是今年以来,滁州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积极抢抓“双循环”机遇,深度谋项目,全力引项目,稳投资增动能,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分别同比增长6.9%、9.8%、8.6%、5%。

乘春风而生,踏高歌而行,这5年,滁州经开区活力澎湃,精彩无限。

集聚成势 产业发展蓬勃向上

据统计,全区现有工业企业近8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4家。今年1至10月,亿元以上企业55家,预计全年将达到62家。全年预计新增50亿元以上企业2户;新增百亿元企业1户,累计百亿元企业达3户。

工业是经开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以来,滁州经开区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智能家电、汽车装备及绿色食品三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提质增效和新旧动能转化步伐不断加快,已形成以三大产业为主导,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补充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综合产业体系。

经开区家电产业是滁州市优势产业之一,拥有家电及配套企业200多家,各类整机产能2800万台(套),形成了以智能家电产品制造为核心,集研发、检测、认证、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汇集了惠科、博世西门子、康佳诸多知名品牌。2018年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家电)。

经开区是全国唯一集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家电)于一身的“国字号”家电产业基地,还是安徽省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省家电产品出口基地、省优质家电生产示范区。

“十三五”以来,以经开区为主体的滁州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呈现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态势。截至2019年,基地规模工业产值累计增长43.3%;税收累计增长25.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147.9%。现有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家,近年来共签约亿元以上家电及相关产业项目100余个。今年前三季度,基地产值同比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9%。

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在经开区迅速崛起。自2018年1月4日,园区首个光伏产业项目——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单晶组件项目落户以来,国内知名光伏制造企业纷纷集聚,目前已有光伏制造企业5家,其中龙头企业2家,配套企业3家,今年产值将突破百亿元,努力打造成全省知名、具有一定核心技术的高端光伏制造产业链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

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一、二期10GW光伏单晶组件项目已正式投产,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滁州基地已经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单晶组件制造基地。东方日升(安徽)新能源有限公司在滁投资高效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项目,预计2021年二季度投产,一期达产后年销售额约100亿元。福斯特(滁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亿平方米光伏胶膜项目,将建设光伏胶膜生产线68条,投产后可形成年产5亿平方米光伏胶膜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

随着隆基乐叶、东方日升、福斯特等一批上市公司光伏及关联上下游项目落户,从组件到电池、胶膜、边框,高品质光伏产业链条基本成形,目前已落户光伏产业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下一步,经开区聚力引入光伏背板、逆变器等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条,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

产业“接二连三”,经济方能“多点开花”,此外,经开区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主导产业也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共同夯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筑巢引凤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服务有“温度”,发展才有力度。营商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现这个“更好”,需要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方法。“十三五”以来,滁州经开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把政策优惠和优质服务转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催生出聚企强磁场。

据统计,2016年以来园区共签约各类企业(项目)249个,协议总投资2071亿元。签约项目包括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东方日升高效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项目、福斯特光伏胶膜及光伏背板项目、隆基乐叶单晶组件项目、康佳智能工厂项目、宇阳科技陶瓷贴片电容项目、博西华干衣机、洗衣机及智能制造项目等,特别是惠科液晶面板项目总投资240亿元,是我市有史以来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为我市创新发展“一号工程”。

企业有所需,经开区必有所应。经开区全面整合帮办帮扶力量,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办理、企业只跑一次”工作机制,精简流程,提升效能,实现“进企业门、解企业困、帮企业忙、助企业进”贴近企业服务,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同时完善帮扶帮办机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将新开工项目和续建项目实行部门包保帮办、分管领导督办等,并将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分解到管委会领导牵头帮扶,将城南、城东、城北等5个片区划分19个网格,分配到19个部门,实行网格化帮扶,实现了园区企业全覆盖。

土地是发展的基础保障。经开区一手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一手抓土地资源盘活,切实做好项目用地保障工作。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严格依法收回,根据轻重缓急重新安排新项目;对已出让的低效利用土地,严格按照招商引资协议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标准考核,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招商引资、厂房租赁”等方式,积极盘活闲置的厂房再利用;对长期停产、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较大等项目用地,管委会采取收回方式进行土地再开发、再利用。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开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释放政策红利,一项项政策加速落地,兑现扶持资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与活力。经开区研究出台了《支持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关于推进工业企业稳增长扩产能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促进智能家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对招商引资项目入驻、现有企业扩大生产,技改、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予以补贴或奖励,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活力澎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创正成为引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下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十三五”以来,滁州经开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营造创新氛围,通过出台创新政策,搭建创新平台,强化人才支撑等举措,聚焦创新驱动,助推转型升级,厚植创新沃土,进一步推动经开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与大院、大所、大企业和权威行业组织合作共建产业服务平台。先后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电研究院、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大、合工大等单位合作建设了产业服务公共平台。中国家电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在滁建设的检验检测基地,为滁州及周边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及认证等公共服务。

加大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扬子空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鲲鹏装备等3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长电科技等7家企业被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健颐源蜂业等10家企业被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鲲鹏装备被认定省级实验室,通用生物被认定省级工程实验室。截至目前,经开区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中心13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0个。今年,启迪之星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通用生物获批科技部科技助力2020项目,为经开区历年来首次。

吸引创新人才。与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合作,建立九滁合作办,充分发挥九三学社与高校人才对接优势。成立中国高校(华东)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组织发起“蓝火计划”长三角产学研政企行活动。依托滁州启迪之星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人才团队。通用生物申报的“基因合成及测序项目”成功入选“第三批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填补了我市在此方面的空白。目前全区累计拥有1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115”产业创业创新团队,培育8名省“特支计划”人才,31名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7名滁州英才。

绿色引领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2019年9月份,国家工信部公布全国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滁州经开区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成为该批次全省3家获此殊荣的开发区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十三五”以来,滁州经开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理念,坚持绿色引领,推动产城融合。

注重“生态绿”,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经开。经开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开展蓝天行动,多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发力,对工业企业、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等进行集中整治,采取有力措施改善空气质量。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按照“建立机构、明确责任、落实经费、严格考核”要求,建立管委会、街道、村三级“河长制”工作体系,对丰收渠进行拦污整治,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对园区企业周边农用地土壤污染情况进行详查点位核实,与危废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注重“生活绿”,建设文明、和谐、宜居的工业新城。打造专项规划“一张图”,完成经开区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医疗卫生、教育、商业服务设施等共13项专项规划“多规合一”,并纳入滁州市城市规划“多规合一”。健全路网管网,近年来新开工及续建市政道路及桥梁项目49个,总里程55.5公里;配套建成雨污水管网140余公里,配套建设常州路、徽州路等11条道路路灯工程,实现亮灯里程超60公里。强化民生工程保障,新开工及续建厂房及民生工程项目近20个,保障园区居民工作生活一体化、便捷化。完善公共交通,累计引进公交专线7条,沿园区主干道新建成公交站台96座,完成37处公共自行车站点,布置公共自行车910辆。

注重“生产绿”,构筑生态、集约、安全的产业高地。经开区在推动经济指标增长的同时,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坚持规划引领,调整产业布局,在高铁站前区布局并集中建设科技创新产业链,目前已签约京东大数据中心等总部基地项目;依托滁能热电有限公司,实现集中供热,目前供热主管网50多公里,供热范围覆盖园区。积极建设信息技术、搭建精细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完善污染源及环境质量在线监控系统、环境风险预警指挥系统等工程,实现对区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和管理。

以人为本 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民生。“十三五”期间,滁州经开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全力补齐民生短板,织密民生保障网,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下好了,新学校就在我们企业门口,小孩能够就近上学,我们可以安心地上班了,两全其美,真好!”滁州经开区的许多职工和居民纷纷表示。9月1日,滁州经开区新建的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田家炳学校正式开学,8个班364名学生走进新校室,顺利步入新学期。

田家炳学校是滁州经开区为方便园区企业职工子女就学报经市政府同意投资建设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智慧型)学校。学校位于长江路与苏州路交汇西北角,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可容纳72个班级3700余名师生。

田家炳学校的如期开学,不但解决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子女就学问题,也解决了员工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而这只是五年来经开区不断满足群众民生需求的一个剪影。

不久前,滁州经开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改造、采购及服务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该项目总投资720余万元,建设面积约2500平方米,将对凤凰办事处、紫薇街道2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兰天社区、十三里店社区等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进行提升改造,满足辖区老年人就近养老需求,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该项目在升级改造医疗服务站、配餐间、老年人能力评估室、中医理疗室、书画室、阅读室和法援心理室等相关功能室的基础上,“嵌入”居家社区一体化智慧养老平台,新建老年健康指导中心及家庭养老床位样板间。项目完成后可实现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健康指导、文化娱乐等服务能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以前小区车辆随意停放、楼前屋后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私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如今,很多“疑难杂症”得以解决,环境有了极大改善,邻里关系越来越和睦,小区就像一个“大家庭”,文明之风吹拂着各个角落。这是发生在滁州经开区金燕小区的变化。

自2018年滁州创城开局以来,滁州经开区始终与文明一路同行,以优异的答卷书写出城市的华美蝶变。在推进制度建设、紧盯重点项目、提供创建保障方面聚力发力,使得创建工作从无到有,创建氛围逐步渐浓,创建层次显著提升,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一张张欢乐笑脸,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绘成万家欢乐的全景图,经开区始终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第一标准,一项项便民之举、利民之策的实施,让惠民利民的暖流浸润至全体居民之中。

深化改革 勇于破解发展难题

回眸“十三五”,经开区改革蹄疾步稳,勇毅笃行。以改革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以发展提升实力保障改革,紧扣改革主线,突出改革重点,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分量、有影响的改革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积极开展智慧园区工作。经开区与中国电信开展合作,以“一中心,两平台”为顶层架构,通过建设集约共享的信息、数据、运营指挥中心,实现智慧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加强经开区情况感知、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统一指挥、智慧监察建设布局,服务经开区企业生产经营。目前经开区政务OA系统、智慧路灯、扬尘监测系统等已陆续投入使用。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压缩企业办证时间,推进全程电子化材料“再瘦身”,巩固“证照分离”改革成效,行政许可事项从原试点的43项增加到106项,实现“综合受理、并行办理、限时办结、统一发证”,截至目前,经开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8720户,今年以来共计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167户,提前完成全年新增3000户的目标。

优化机构设置。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经开区借鉴南京江北新区先进经验,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减层级、提效能”的原则,进一步理清管理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对经开区过去自设的一些临时机构进行清理和整合,优化职能配置,提升服务效能。

强化薪酬激励。经开区实行目标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点工作考核等为主要依据,经开区上下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评先评到部门、奖励奖到个人。注重运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考核、综合研判等结果,从评优评先、考核奖励和提拔重用三个方面进行鼓励激励,重点解决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不足问题,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到褒奖、获得重用,在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上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优绩优酬导向。

一组组硬核数据的背后,是每一个在滁州经开区生活、工作、居住、经商的居民稳稳的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展望“十四五”,经开区必将以奋楫争先的闯劲、披荆斩棘的拼劲、滴水穿石的韧劲,再添激情,再求突破,再创辉煌!

——2020年11月23日《滁州日报》